對於深水埗舊區居民來說,搬家是迫不得已的事。舊區重建,居民被迫遷,他們有原區安置的,也有跨區遷移。
蔡先生從英國回港居住後,在海壇街的舊居重新建立了自己在深水埗的社區網絡,如往高登電腦中心看電腦及電腦用品、往北河街街市買食物,蔡太往西九龍中心購物等。
在深水埗可以一下子有很多社區活動,但蔡先生始終並未離開深水埗的社區網絡,如南昌村探望母親和元州街及欽州街探望朋友。
楊家於2005年搬遷到深水埗海壇街,每月租金為2,400元。搬遷到新居個多月後,政府宣佈重建。業主曾向他們加租一倍,務求使他們遷出上址,因為業主認為向市建局交回空置的單位能獲取比較多的補償。楊生得到到租單後,向業主投訴,業主後來取消加幅,維持原來的租金。
楊家在深水埗的舊居裡,傢俱都沒有特別經過挑選。各樣傢俱是用來應付生活所需。家裡的人視舊居為過渡性質,美觀並不是重要的考慮。因此,楊生一家在舊居甚少在舊居招待親友。
楊先生的女兒還是比較喜歡在深水埗區住,因為她有一名歲數相近的玩伴居住於深水埗。
李宅於興華街的舊居屬前舖後居,單位前半部是用來維修汽車,後半部是用來居住。另外李生的車房亦擔當了街坊聚集的場所,一般的聯誼外,更是興華街重建關注組的大本營,故此車房可謂深水埗鄰里關係的中心之一。這種前鋪後居的模式,是舊區獨有。
舊居的臨時儲物空間位於車房工作間與廚房之間的通道,擺放工作、娛樂、日常生活、廚房用品,以及興華街重建關注組開會及行動使用的物品。空間並無任何的正式收納系統,純粹將物品掛吊或放置在地上層疊。舊居的空間一般都比細,而且能隨時轉變。
李先生舊屋的單位裡,那個大廳是一個多用途空間,集飲食、睡覺、娛樂及待客於一身,而廚房與廁所相連。
《家變:深水埗重建下搬屋博物誌》展覽 27/02/2011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